[市场.保健] 医改下的民营医院

cdragon 2011-02-25
  编者按/ 2010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这一医改新政的出台,让不少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者认为:民营医院的春天似乎已经来临。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民营医院面临的经营压力依然很大,比如社会信任度低、难以进入医保范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都成为摆在众多民营医院面临的一道道障碍。本期创业圈将深入探讨这些话题,并为民营医院如何在医改新政下把握先机提供一些突围之策。

  民营医院

  如何借医改新政脱困

  症状一:牌照与人才双困境

  问题:创办民营医院的难点很多,比如最突出的问题是申办执照比较难,群众对民营医院仍存在不信任感,而且医疗专业人才也比较紧缺。

  支招:在对民营医院实行严格准入的同时,政府应当简化审批手续。医院的口碑是逐步建立的,因此在取得大众信任上,民营医院必须要有耐心,急功近利可能适得其反。另外,民营医院在“留人”的制度方面也需要开动脑筋。

  邹其芳:去年年底,国家发布了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产业的政策,这一政策本身很好,但我们更加关注具体细则什么时候出台。目前来看,审批的等待时间过长、手续过于复杂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开口腔连锁诊所的,现在在北京和上海各有5家,在深圳有3家,但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包括很多经济发达的城市,想办一张新诊所的执照都不是很容易的。

  按照规定,有了场地才有可能去申办执照。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场地的长期租金是很贵的。但经常的情况是:你谈好了场地,而执照却很可能拿不下来。拿执照在国外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国内却变得很复杂。为此,我们只好成立专门的业务开发部门,去协调这些复杂的事情。

  为了解决牌照问题,我们也尝试通过并购来解决。2006年,我们在上海收购了一家口腔连锁诊所,从而获得了3张牌照。但是,我们也发现遗留的问题很严重。比如整合较难,人员也不像我们自己培养的那样认同我们的理念,因此最好还是自己一个一个地建诊所。后来,我们还是主动关了一家诊所,浪费了一张牌照。另外,人才跟不上也是限制我们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目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从外面聘请还不如自己培养,这样虽然发展速度慢一点,但成功率更高。

  闫国华:2004年我们刚刚建立这家医院的时候,取得的是一级医院的资质。而此前为办这张执照,我们确实是花费了不少周折,至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比如,首先你要选择好合理的场地,而一旦你谈下某个地方后再去申报时,卫生部门往往会告知你:由于不符合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比如认为该医院选址和其他医院间隔过近),因此不予批准。没办法,我们只能到别处去找场地。记得当时我们跑遍了北京城,最后才解决了场地问题。医改新政的出台,让我很受鼓舞,但是民营医院的审批仍然比较漫长,让人等得着急。

  宋海峰: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专业人才不足。目前来看,通过大学培养一个正规的医科毕业生需要五六年,读硕士、博士还需要时间,而且这样的人才还需要在医院锻炼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一个专业医疗人才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的工夫。另外,国内现行的医院人事制度也决定了医院都只为自己培养医生,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虽然有的民营医院会予以重金来吸引专业人才,但很多一流的专家还是很难请过来,这主要是政策体制方面的问题。

  周生来:对于医院执照的问题,需要保证严格的准入,因为医院不像其他产业,需要在很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有丝毫马虎。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影响审批部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理由。在我看来,简化手续和严格准入是两回事。

  民营医院都在关心人才紧缺问题,但这是个体制问题,需要从国家医疗体制和民营医院的体制上解决。比如民营医院需要重视科研,给引进的人才一个较好的科研平台,让他去发挥作用。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新政策中,也提到了要将民营医院的医生职称管理纳入统一的体系,这无疑对民营医院吸引人才是一大利好。

  症状二:医改新政下期待松绑

  问题:多数民营医院少而散,而且只有非营利性医院才能进入医保范围,这对民营医院的经营、融资等都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支招:积极争取新政策下的平等竞争的机会,一方面为企业挣口碑,另一方面在区域市场和自由竞争的行业细分市场上抢先占位。

  闫国华:在新的医改政策下,北京和广东等地卫生部门都开始允许执业医生多点行医,这一点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是有重大帮助的。因为有了政策的放开,我们就可以聘最好的医生,比如在北京,我们就可以聘请协和医院的医生。而在此政策之前,多点行医是属于违法行为,那时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聘请一些外地三甲医院的大夫到医院看病。事实上,让医生资源在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不仅能解决一些民营医院人才紧缺的问题,而且对我们同行也是有好处的。

  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规定各地不得将投资主体性质作为医疗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核条件,这一政策将让民营医院进入医保系统变得更容易了。记得我们当年申请医保时,花了两三年时间,还要填很多表格,表格不合格就会被退回重新填,一旦错过了审批时限,就得需要再等半年以上。在新政策下,估计用不了这么长时间了。

  另外,新政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包括把公立医院转制成非公立医疗机构,这无疑对民营医院来说是一个收购国营医院的好机会。现在,在医改试点城市,当地政府选择参与改制的民营医院,一定会从口碑好、实力强、历史久的民营医院中挑选,因此踏踏实实地经营医疗产业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这种机会。

  医改新政还给了民营医院在科研上平等竞争的机会。科研本来就是民营企业的弱项,但相比于公立医院,我们在资金使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优势之一。比如我们想做10万个女性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的普查,这样的课题在过去,国家都是交给大型公立医院去做。实际上,做一个女性的普查,成本需要几百元,而国家给的这些课题费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有的公立医院往往不愿承担这样的科研任务。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民营医院却愿意自己花钱承担,因为这从长远角度来说,是一个为企业挣口碑的机会。现在,我们也在积极争取获得这样的课题,而且我们已经开始自己动手做了。

  梅健:民营医院进入医保系统,这对民营医院的经营,以及融资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便利因素。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是一家港资医院,其心脏病年手术数量居国内第一,甚至超过了北京的某些三甲医院。但对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来说,在它们刚成立的时候,进不进医保就显得很关键。如果进不去,这样大规模的医院很可能会一直赔钱。而为了便利,这家医院就将企业性质设定为非营利性医院,结果很顺利地进入了医保系统。根据规定,非营利性医院的利润不能从企业中拿出来,只能放在企业中滚动。多年前,我们就和他们商谈过投资事宜,但最终还是因为这样的企业性质并不适合我们的投资理念,因此投资没有谈成。我相信,这家医院因为这样的企业性质,一定也错过了多次融资的好机会,尽管他们自己也希望最终能上市。

  宋海峰:虽然现在的民营医院很多,但这个行业的基本特点是小而散。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想进入医疗市场的社会资本来说,一个机会就是抢先占位。占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区域占好位,从而获得区域市场;另一个就是在利于发展、容易展开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占好位。比如爱尔眼科在眼科市场,佳美口腔、瑞尔齿科在齿科市场上的占位,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但是就全国市场而言,目前这样的医疗专科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白。

  症状三:

  资本推动下的方向选择

  问题:资本对医疗市场的投资热情高涨,但医院投资是长期投资,急功近利的经营行为是不可持续的。

  支招:走连锁的道路提升规模与品牌,与综合医院进行错位竞争,专业型的民营医院更易获得资本青睐。

  宋海峰:自去年年底《意见》出台以来,可以明显感受到资本对医疗市场的热情又高涨起来了。原先没有进入的社会资本,开始关注哪些企业可以投资,已经有资本进入的医疗企业则在考虑如何扩大规模。目前来看,原来经营民营医院而滚动成长起来的企业,规模都是非常有限的,比起国内庞大的医疗市场来说,都只是一粒沙子。而民营企业要想做大企业的规模,就非得走连锁的道路不可。因此,民营医院都是极其渴求资金注入的。

  不过,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现在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民营医院也开始将服务质量视为生命线,因此出于保证服务质量的考虑,已有民营医院开始放慢了扩张的步伐,这是因为他们也害怕把牌子砸掉。而民营医院要想有良好的信誉、口碑以及吸引力,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能一点一滴地去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闫国华:我们是综合医院,投资方对综合医院的关注度要低一些。当初我们申请综合医院的执照时,主要是因为综合医院好进入医保范围。而其实,我们医院的特长主要是妇科和整形。现在看来,在政策、环境上都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的品牌已经积累了很多年,如果再改动营业范围或名字,可能损失会很大。

  梅健:投资人现在确实很关注医疗企业,比如鼎晖投资就投资了两家医院,即位于北京的现代女子医院和成都的安琪儿妇产医院,其中安琪儿妇产医院是去年9月投资的,而且投资额很大。

  能获得资本青睐的民营医院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锁型的,这样营业规模才能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因为相比于单体企业,连锁企业是可以不断开辟新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专科型的,因为专科医院可以避免和国内大型的三甲综合医院竞争,毕竟和这些医疗资源远远占优的国营医院相竞争,民营医院绝对不是其对手。正因为如此,爱尔眼科才能成功上市,而瑞尔齿科、佳美口腔、安琪儿妇产医院才能获得资本方的偏爱。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医院投资绝对是长期投资,投资回报期至少要等8到10年。比起制药企业来,医院的投资回报可能还会慢一点。一个药厂,可能有一两个药好卖,业绩上就会异军突起了,而医院需要慢慢地积攒口碑,而有了口碑才能吸引住患者。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投资医院也是比较稳妥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医院经营者只要做出特色,服务至上,在业绩方面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因此对于追求长期安全效益的投资机构来说,在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选择民营医院作为投资目标还是有较大商业机会的。

  记者观察

  “高薪酬”为何也会失灵

  改革之初,民营企业就是依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高薪酬策略,在和国企的人才争夺战中占到了上风。至于外资企业,更是以高薪为手段,将国内最优秀的人才毫不费力地网罗到旗下。但是这一招,为何在已经有十多年历史的医疗市场上却行不通?

  在国内医疗市场,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炙手可热,而高级人才就更加紧缺了,这也是民营企业最急需的。根据英才网下属医药英才网的统计,民营医院在2010年上半年对人才的需求量比2009年增加了30%,其中民营医院最热门的职位是:眼科医师、口腔科医师、皮肤科医师、骨科医师、放射科医师,而最缺的都是能带领学科的主任医师。

  按理说,既然资源紧缺,那么更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解决人才问题,即谁出价高,谁就能聘到人才。但现实是:一个在国营医院年薪不过10万元的综合管理职位或者技术管理职位,民营医院花50万元也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说到理由,民营医院的人士都会说:国营医院的大夫虽然表面上工资不高,但灰色收入却多得很!一年下来,药品回扣可能是工资收入的好几倍,谁还愿意到民营医院卖苦力?除了灰色收入外,他们还有往上干到院长、区卫生局局长、市卫生局局长、卫生部司长等炙手可热职务的可能。在这种岗位上,多是“权”和“利”兼收的,如果到民营医院来,官运岂不断了?

  其实,民营医院要想能引进和留住人才,主要还得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要用明确的法律法规,让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和灰色收入划清界限,同时将民营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职称纳入计划管理;二是需要民营医院自己发力,比如民营医院更要重视科研,要懂得科研投入是医院发展的后劲。在这方面,台湾的长庚医院就是民营医院的成功案例,其科研力量在台湾市场首屈一指。从这些制约角度讲,民营医院要实现从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改变,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